《創傷後心理治療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須就醫
這一個月以來,連續發生澎湖空難、高雄氣爆悲劇,無論是倖存民眾、罹難者家屬還是救災人員可能都歷經很大心裏創傷。
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王俊凱提醒,這段時間如果真的感覺壓力重重,常有失眠、反覆想起災難場景、容易受驚嚇等現象,最好避免頻繁觀看相關新聞,並採取運動等方式幫助紓壓、放鬆,盡量恢復正常生活,若情況持續一個月以上沒有改善,且已經嚴重到日常生活,就要考慮求助專業精神科、身心科醫師。
王俊凱醫師分析,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壓力源與一般人不太一樣,他們的壓力源來自生存,像災難倖存民眾、罹難者家屬、救災人員或者常常看新聞災難畫面的人都可能會感受到這樣的壓力。在災難發生一個月內所出現的種種身心症狀為急性壓力反應,或稱為急性壓力症候群,多數的人會在一個月內逐漸恢復正常身心狀態,有部分的人症狀持續一個月以上,那就稱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。
王俊凱醫師表示,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雖然也會表現憂鬱、焦慮、失眠等症狀,不過情況和憂鬱症不太一樣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較常出現三種現象──常感覺經驗重現,除了常做惡夢,也常不由自主回想災難畫面,這些災難相關畫面、聲音、氣味常久久揮之不去;可能出現逃避、麻木現象,不太想看這類新聞,甚至可能出現失憶,且患者也可能對外界刺激失去興趣、莫不關心;可能產生自主神經過度亢奮現象,很容易失眠、很容易生氣、受到驚嚇,只要一點刺激,像聽到關門聲音,就會產生很大驚嚇反應。
王俊凱醫師指出,家人、朋友面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時,盡量以行動陪伴,盡量不要批判或說些「你要堅強!要快點好起來!」之類話語。如果患者不太想講當時情況、心情,或出現失憶現象,也不要硬逼他們回想、講話。等到他們逐漸平復心情,再慢慢引導。如果患者長時間呈現解離狀態,可能產生睡眠障礙、記憶障礙、情緒障礙等長期問題。
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來說,社交支持非常重要。要讓患者感覺有人在關心、支持他們。若一直處於亢奮、失眠狀態,醫師可能會暫時以抗焦慮藥物幫助患者穩定心情。至於抗憂鬱藥物則需要兩、三星期才會逐漸顯現效果。
在親身經歷、目睹造成嚴重傷害的意外事件後,尤其是自己、家人或重要他人意外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,人們常會產生強烈的害怕、無助、或恐怖的感覺,這些反應是人類對於極端創傷事件的正常反應。
陽光基金會諮商心理師牛慕慈表示,意外事件發生後的心理調適,依時間進程分別有以下幾項提醒:
初期:建議在事件剛發生的時候,可以做以下事情來增加情緒的調適:1.建立當事人的安全感。給予安全的居所、適當的飲食、清潔的衣物。若當事人仍舊有不安全感,讓他知道已經離開有危險的環境,或是了解當事人對哪一方面仍有不安全的疑慮(有時候當事人的直覺是很準確的),盡力確保安全無虞。2.給予當事人掌控感。創傷事件的特性就是發生了極具傷害,而當事人又不可控制的事情,因此重新建立當事人的掌控感是重要的。給予當事人選擇的空間,包含想要人陪還是想要先靜一下(不放心的話親友可在近處安靜的陪伴),或是想要誰來陪伴、下一餐想要吃甚麼,由小細節中重新建立當事人的掌控感。3.鼓勵當事人表達。無論用哭的、說的,都盡量給予其空間抒發,同理他的感覺,可以用「你非常害怕」「你很難過」等話語,讓當事人感受到被接納、同理,而不要急著安慰他,更不應拒絕他的感受或情緒表達,請勿一味地要求他:「不用想太多」「不要哭了」。
長期:長期需注意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,簡稱PTSD)的產生,若事件後超過一個月,當事人仍因為以下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功能、工作,則可以尋求精神科醫師、心理治療師等專業的協助,度過創傷後的調適期。1.有強烈的害怕、無助、恐怖的感受2.相關回憶時常縈繞心頭或在夢境中重現3.想要避免看見、聽見、談論或思考相關事物。精神麻木,甚至忘記所有與事件相關的回憶,對與他人互動與從事活動的意願也會顯著降低。4.容易焦慮或受到驚嚇,包含難以專注與睡眠困難。
其他後續可以協助從創傷中恢復的建議:
1.相關回憶出現或是惡夢驚醒時,先將注意力放在現在的環境,複習一下現在人在哪裡、身邊有誰,幫助自己拉回現實。
2.當感受到害怕、無助時,先深呼吸幾次,再次提醒自己已經安全了。
3.多安排親友陪伴或放置讓自己安心的物品在身邊。
4.適當的回憶或談論創傷事件,有助回復正常生活。
5.持續的與人互動並且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,可以喚回好的感覺與回憶。
6.放慢做事情的腳步,並將事情拆解為數個比較小的步驟一步步完成。
7.使用筆記本等工具協助記住事情。
8.維持規律的作息。漸進式的恢復正常生活。
9.多正向思考,提醒自己是幸運的存活者。